辽东造船厂之前造的新式海船理论上跑到天竺是毫无问题的,之所以现在只跑到南越进行贸易,那是因为海图海路只探明到那里。海上航行可没有那么简单,开着船瞎跑就行,没有合适的海图,那就得拿命去趟!风浪、礁石…多得是东西要命!
现在有天竺的东西送过来,并不是开通了对天竺的贸易,而是负责探明海路的船已经顺利走到了天竺。探明海路本来就是一个危险的工作,所以不可能一艘小船孤身上路,而是三艘船守望相助!
彼此之间隔着一些距离,但又不很远,一旦出了什么事,也有很大可能让另外两艘船得知。
而这种探路船还是造船厂最新技术的集合,为了保证安全,这种船是不惜工本、不在乎造价的,反正也不会量产——探路船其实就是下一代海船的‘原型机’,当然了,肯定还会有不少修改的地方,但这样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这船并不算小,太小了扛不住风浪,也住不下那些水手和航海制图人员。固然比不上真正的货船体量,但搞搞海上贸易问题还是不大的。
这回既然已经顺利抵达了只听说过名字的天竺,探路船上的人一合计,干脆一部分人下船,去采买了一些货物——主要是他们知道陈嫣有多在乎天竺,特别是天竺的棉花,陈嫣在海运计划书里不知道强调多少遍了!
出于想要邀功的心态,他们决定先行动!
虽然探路船是用来探路的,但里头还是装了不少货物。主要是船上的地方空着也是空着,装一些货物既是用来压舱,也是多一点儿进项。现在海运项目还远没到收获果实的时候,花销大、进项少,能赚钱为什么要放过?生活不容易,还是得会过日子一点儿。
船上装的货物价值不一定大,但绝对都是紧俏的、最容易出手的货物。
陈嫣来到港口,看到船之后立刻被请上了船,得见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东西——棉花、棉布、棉花植株、棉种,甚至还包括几台纺织机,几个天竺纺织奴隶。
“郑管事叮嘱过了,让我等仔细照料这些花木,说是不甚好看,翁主看个新鲜就是了。”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着道。
所谓的‘花木’其实就是棉花植株,这会儿养在比较大的陶盆里,有十几株。早就过了花期了,但看外观的话,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真和花木没有什么差别。
这一路辛苦颠簸,而且还是不该这个季节生长旺盛的棉花植株,这个时候依旧还活着…看得出来船上的人照顾的也很是精心了。
其实探路船那边已经送来了大量棉种,棉花植株就变得不重要了,但出于办事办圆满的心态,还是想办法搞了一些活着的植株。不管有没有用吧,反正态度是值得嘉奖的!
探路船当时休整一番,还要在那一片海域进行探索。如果可以的话,继续往西探索也不是不可能的,所以把天竺得到的东西都交给了停驻在南越的货船,现在就是货船将东西带了回来。
陈嫣观察了一下这些被认为是花木的棉花植株,总体来说与后世的棉花植株差别挺大…不过考虑到后世的棉花植株因为品种不同,外观差异也挺大的,这话也不能说死,或许就和陈嫣在后世没见过的某个品种相像呢?
看完棉花植株,最显眼的就是棉布了,满舱满舱的,最多的就是棉布了!陈嫣一眼扫过去不知道有多少,便询问船上的管事:“这该有多少啊?”
那船上管事乐呵呵道:“天竺的‘棉布’是极价廉的…对了,天竺那边我大汉丝绸也极俏,用一船丝绸去换棉布,不知能换多少!郑管事他们换了三千匹细棉布,一万匹粗棉布,您看看。”
三千匹,一万匹?这个数字着实不小了,不过再大的数字放到海贸里都不显的大了。海船能运送的货物多,如果只做单品利润大的宝货,船要如何才能装的满呢?所以海运里面用来填满货舱的还是那些相对便宜的货物,以量取胜。
就算是在国外价格极其高昂的丝绸,其实单纯以单价来说都不算贵,至少要比珠宝首饰之类便宜的多。再考虑到西方那些地方大多盛产金银,物价本来就贵一些,丝绸也只能算是奢侈品里的日用品了。
至于棉布,价格只会更低!
当然了,从国外运回来,走这么远的海运,即使是泥土也得卖出高价,不然要如何才能回本呢?
陈嫣其实也不确定这棉布适不适合作为进口商品,如果能够压低运费,使之最终售价保持在比丝绸第一个档次的程度,那生意倒还有得做。可若是不能,海运成本过高,导致棉布溢价,比丝绸便宜不了多少…那还真没有太多竞争力。
不过海运成本也是经过计算的,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行的。只不过如果这样做,利润就很低了,至少远低于海上贸易平均利润率——陈嫣之所以愿意忍受这等低利润,原因在于她想培养市场。
棉布还没有被市场接受,在农家人研究和推广种植棉花取得成果前如果能让市场接受棉布,对接下来的计划是很有利的。
所谓天下攘攘,皆为利来,谁又能够免俗呢?棉布卖